8月4日18时21分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,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,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。
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,去年11月 ,这里才刚刚迎来火箭首发,补齐我国商业航天的“最后一块拼图” 。此次发射,也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第四次成功发射。
自2024年以来 ,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。2024年初,海南亦提出要“向天图强 ”,因地制宜发展航天产业 。
就在8月4日,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三年行动方案》) ,提出着力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,建设航天重大科创基地,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全产业链。
面对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万亿级赛道 ,海南“向天图强”的底气何在?商业航天又将给海南未来发展带来多大的想象力?
“从无到有”
与传统航天产业不同,商业航天最显著的特点是参与主体多元,不仅有承担战略科技重任的国家队 ,更有混合所有制企业 、民营企业等,构建起产业链完备、市场竞争充分的发展格局。
“飞机最初并非为大众服务,然而经历了商业化运行 ,今天的飞机已成为大众交通工具 。 ”《航空知识》主编王亚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,商业航天与政府主导的航天工程最大的区别,也在于强调商业逻辑。这意味着其科技发展以商业回报为主要目的 ,强调的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性。
时间回到2015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15—2025年)》,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,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。经过十年发展 ,我国商业航天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产业化爆发期,技术、资本 、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,并在多领域实现突破 ,迎来了“奇点时刻” 。
根据中国航天基金会数据,截至2024年年中,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已达546家。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则显示 ,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1万亿元,增至2024年2.3万亿元左右,年复合增长率为22.9% ,预计2025年将达到2.8万亿元。
在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看来,“航天+”等新业态正在萌芽,太空旅游、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、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。换句话说 ,商业航天发展的“天花板 ”还很高。
面对这个充满前景的新兴产业,包括广东 、山东、四川、北京、上海等地在内,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积极布局。
比如,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为“2025年重点培育的20个未来产业”之一 ,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更高技术水平的可重复使用火箭首发 。上海的目标是到2027年,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。
而放眼全国商业航天版图,海南有着颇为特殊的地位。
2024年11月30日 ,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发射任务告捷,中国商业航天自此拥有“专属发射场” 。
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,在商业航天“三大件”中 ,过去近10年中国许多商业卫星 、火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却唯独少了发射场这一关键基础设施,以致部分商业火箭、卫星“有劲儿没处使 ”。
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诞生 ,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范瑞祥所言,“它实现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的突破,补齐了商业航天链条缺口 ,也为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提供了强力发射保障”。
“天选之子”
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之外,目前全国已建成酒泉 、西昌、太原、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 。
不过长期以来,四大航天发射场以保障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主,现有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商业发射需求。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,构建发射次数更多 、频率更高、成本更低的商业航天发射模式成为当务之急。
2022年,海南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东南边新辟了一片地,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。
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
如果将商业火箭比作“飞机 ” ,商业卫星比作“乘客”,商业航天发射场就是“机场” 。“机场 ”除了要专用,随着“飞机”和“乘客”越来越多 ,对“机场 ”的容量和硬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去年11月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首发成功后,一号发射工位也在今年3月首发成功 ,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场进入“双工位”时代。工位更多,意味着效率更高,而且这些工位还能灵活转换 。
8月4日 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,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。此次发射,距7月30日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发射升空,仅相隔5天。这也标志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挑战高密度发射即获成功 。
很多人也许好奇:为什么是海南?实际上 ,海南可谓航天发射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相比另外三座航天发射场,海南文昌纬度低,利用地球自转可节省燃料、降低发射成本。这一地理优势也延续到商业航天领域 。
值得一提的是 ,文昌是四大航天发射场中唯一在海边的发射场。商业航天也正是看重文昌的“沿海 ”优势。
要知道,相对于传统航天,商业航天对成本更敏感 。一枚火箭造价动辄上亿元 ,其中一级助推器制造成本占总成本的七成以上。对一级助推器开展回收复用以降低成本,是商业航天领域重要的技术攻关方向之一。因此,商业航天发射场选址要充分考虑回收火箭的需要。
作为文昌引进落户的首家商业航天企业 ,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宝海此前分析:“可回收火箭着陆后,需要将其拉回工厂再次装配才能发射 。如果落在陆地上,人迹罕至的地方交通不便 ,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人口密集,安全性又无法保障。因此,海洋就成了理想着陆点,这样火箭回收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保证。”
溢出效应
自贸港政策优势叠加 ,也进一步为海南打开商业航天增长空间提供了底气 。
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卫星产业集群图片来源:文昌国际航天城
2021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 、商务部发布《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》,给予海南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开放政策。其中提出优化商业航天市场准入环境的措施 ,全面创新商业航天准入和管理机制,着力打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面临的诸多限制,支持海南建设开放型、国际化的文昌国际航天城。
当下 ,海南正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,加快推进火箭产业园、星箭超级工厂建设,快速形成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 ,推动产业链整合创新,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,加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。
也就是说 ,海南不仅弥补了过去国内没有专用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短板,还会为商业卫星 、火箭提供专门服务,加速各种要素向海南聚集。
2025年至今,文昌国际航天城围绕火箭链、卫星链、数据链、航天+等八个方向 ,谋划实施78个项目,全年计划投资110亿元,同比增长44%。截至今年2月底的数据显示 ,已有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,26家卫星产业集群企业正加速落地 。
而在封关倒计时之际,海南还希望进一步加码商业航天产业。
根据最新《三年行动方案》 ,海南提出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全产业链。着力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,建设航天重大科创基地,壮大火箭链 、卫星链、数据链 。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核心能力提升 ,加快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和配套设施建设。
除了产业集聚,商业航天还有望带来更大的溢出效应。
今年4月,在“投资中国·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”新闻发布会上 ,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高树建表示,海南将紧抓商业航天发展窗口期,发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,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区位和开放政策优势 ,以“箭-星-场-用”一体化发展为主线,聚力培育壮大“三链 ”产业集群;巩固地方特色优势,挖掘航天保障、航天旅游 、航天研学等“航天+”产业 ,构建海南自贸港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。
属于海南的时间,或许才刚刚开始 。
(文章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)
股市怎么开通杠杆:股票配资平台开户-小米YU7爆火催生倒卖订单:交付时间最长56周 有黄牛加价1.7万转卖
股票怎么加杠杆10倍:炒股开户公司-两大巨头合并!中科院实控公司梳理
上海股票配资公司: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-一天涨了1000美元/FEU!美线集运运价应声而涨 运力恢复仍待时日
配资炒股优质平台:有杠杆的股票交易平台-万亿eVTOL蓝海“引爆”锂电池新战场 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巨头加速卡位
股票资配公司:普通人炒股怎么加杠杆-利好!美国废除AI扩散条例!谁是A股英伟达概念王者?几只黑马已翻倍
实盘配资:如何开户炒股买股票怎么开户-6月6日东方财富财经晚报(附新闻联播)